媒體評社會信任度回暖:政府公信力提高是前提

第三本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公佈瞭2013年中國八大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這些城市公眾去年的社會總體信任水平得分為60.9分,回歸到“尚可信任”的水平,重新回歸到及格線以上。(10月9日《新京報》)


陌生人社會中,“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已經成瞭許多人的信條。此語境下,必須要承認的是,社會信任度達到餅乾成型機60%這樣一個及格線是一個不錯的成績。而且,從環比看,60.9的分數較之於2012-2013年59.7分也提高瞭一些。雖然隻有1.2分,但也是不小的進步。

分析社會信任度回暖到及格的原因,必須要解剖社會心態研究報告這隻麻雀中的種種數據。筆者認為,2012-2013中發生的許多官方負面新聞,鳳梨酥成型機都嚴重消耗瞭公眾對政府以及公眾對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比如,郭美美事件,再比如,老人跌倒仍然沒有多少人敢扶,但社會信任卻仍然回暖,這就不得不認真分析一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得到一些啟示。

一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社會信任水平仍然位居前列,這是必須要承認的現實。所有城市中,社會信任度最高的北京,得分最高的省份是廣東。這兩個地方,經濟非常發達,同時,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也相對校高。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轉型城市,尤其是一些正在搞大規模基建及轉型地區仍然矛盾激烈,比如,中部一些二線城市。顯而易見的是,一個依然在拆遷和建設過程中的城市和地區,很難讓老百姓睡得踏實。至於信任,純屬奢望。

二是,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是增加社會信任度的前提。據藍皮書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進政府工作作風的舉措提升瞭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與2011年相比,政府信任水平整體提升瞭0.4分,其中檢察院信任水平得分提升最高。除此之外,十八大之後的反腐鬥爭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乃至於即將要召開的四中全會對於依法治國、實現國傢治理現代化的內容也讓公眾對政府恢復瞭信心。

社會心態,是社會運轉狀態和公民生活狀態的反映。時代決定心態,心態映照時代。雖然社會心態產生於社會個體心理,但又以整體的形態存在,進而影響著每個社會成員的性格脾氣、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影響著社會運轉的狀態、國傢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大局。正如《社會心態論》作者胡紅生所講,“一切社會心態,都可以通過一定時代的社會現實發展與傳統習俗的矛盾沖突中的社會認知和價值觀念來加以說明和理解。”如果我們生活的環境繼續切割蛋糕機惡化,如果社會對於公平的訴求無法實現,如果經濟發展加劇社會矛盾,則即便新聞中全是滿滿的正能量,也不能改善我們每個人的心情與心態。

社會信任的前提,其實隻有一個——規避風險,實現公平。基於以上分析,政府與社會在提高社會信任方面,便不能隻按著每一位公民的道德用力,而應該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發展經濟不忘以人為本、不制造矛盾和沖突;全面深化改革、反腐、依法治國,一樣也不能少……唯此,公平才會成為每個人輕輕一吸就能吸到的空氣,社會信任度才能提升。(王傳濤)


高溫津貼數年未漲 尷尬瞭誰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瞭,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arrow
arrow

    waw224om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